齐发齐发国际(中国)首页

齐发官网app

产品中心

搜寻世界五大著名沉船

时间: 2024-06-03 13:16:27 来源:齐发 作者:齐发官网app

  于1509-1511年建造而成的玛丽·罗斯号是第一批可做到舷炮齐射的船只,并得到亨利八世国王的偏爱,被形容为“海洋上一朵最美的花”。这艘船舶的诞生标志着英国海军已由中世纪时“漂浮的城堡”转变为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的海军舰队。

  1545年7月19日,亨利八世国王在南海城(Southsea)检阅他令人骄傲的舰队出海迎击法国入侵者。然而,他却目睹了一场灾难:满载的玛丽·罗斯号在一阵风浪里颠簸并迅速倾覆,海水灌进了下面的炮门。当时她的甲板上有90多门炮,大约有700名船员,据说只有不到40人得以倖存。

  在这艘伟大的战舰沉没的当年,人们就开始了打捞工作,有些枪炮、帆桁和船帆被打捞了上来,但是打捞工作于1550年中止了。玛丽·罗斯号已经有一部分陷入了淤泥,并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得到了这些淤泥的天然保护。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亚历山大·麦祺(Alexander McKee)带领的一支队伍发起了对沉船的调查工作。经过他的努力,这艘都铎王朝的战舰在沉入海底四个多世纪之后,被海水浸透的船骨终于浮出了索伦特海峡(Solent)的表面。1982年,大约有6000万人观看了玛丽·罗斯号打捞仪式的现场直播。

  直到今天,这艘船仍然在用聚乙二醇防腐剂不断喷射,以防止船骨腐烂。这一工作预计将于2008年完成,之后她还将经历一个缓慢的干燥过程。到了那时,前往朴次茅斯(Portsmouth)历史造船厂参观的人们就可以透过玻璃屏风和雾状防腐剂瞻仰她的倩影了。

  白星航运公司(White Star)的邮轮泰坦尼克号于1912年4月15日被冰川撞沉。她是由哈兰德·沃尔夫船厂(Harland and Wolff)造船厂建造,註册的总重量为46,328吨。泰坦尼克号上装备了引以为豪的健身房、游泳池、壁球馆和土耳其浴室。 1912年4月14日晚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的瞭望员摇了三次警铃,并通报说“右前方有冰川。”不幸的是,接下来所有躲避撞击的努力都为时已晚,一块像岩石般坚硬的冰块刺进了船体,就好像一个巨大的罐头起子,将船身的外壳刺穿了250英尺。由于船上的救生艇数量远远不足,恐慌开始蔓延。1912年4月15日凌晨2点20分,泰坦尼克号最终沉入了北大西洋海底,共有1503人丧生。

  泰坦尼克号也许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沉船,这个深达2.5英里的海底坟墓就位于距纽芬兰岛(Newfoundland)东南部323英里的海域。这艘船是在1985年9月1日由让·路易斯·迈克尔船长(Captain Jean-Louis Michel)和罗伯特·巴拉德博士(Dr. Robert Ballard)带领的一支科考队发现的,当时船只已经首尾分离,裂成了两半。船头仍就保持相对完整,而船尾则位于2000英尺之外,已经严重受损变形。如今,你可以在从加拿大圣约翰市(St Johns)启程的M.I.R.型潜艇上参观这艘全世界最有名的沉船,还能够正常的看到那举世闻名的船头和舰桥——E.H.史密斯船长发出最后指令的地方。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虚构的爱情故事曾感动了无数人。鲜为人知的是,当年“泰坦尼克”号上曾上演了一出真实的生死恋。“泰坦尼克”号悲剧94周年之际,一份由海伦所写的36页“沉船日记”日前曝光,并于4月29日拍卖。

  据英国媒体4月15日报道,真实故事的男女主角,分别是时年60岁的艺术家爱德华·肯特和53岁的离异女作家兼记者海伦·邱吉尔·康迪。

  1912年4月,素不相识的两人登上从英国南安普敦港出发驶往纽约的“泰坦尼克”号。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穷小子杰克和富家女露丝相似,爱德华和海伦相遇并一见钟情,多次在船上的豪华餐厅约会。

  4月14日晚11时30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撞击就发生在我的船舱下部,巨大的冲力使我跌倒在地,舱门也被掀开”。

  不久,爱德华找到海伦,要带着她逃生。由于救生艇数目不够,海伦和其他女乘客一起登上6号救生艇逃生,爱德华自己留在船上。永别之际,海伦交给爱德华一个银制小酒瓶和一张她母亲的袖珍画像,作为定情物。“他沉默地拿着我的礼物,站在”泰坦尼克“号的栏杆旁向我挥手告别。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海伦在日记中写道。

  1915年5月7日(星期五),由纽约(New York)驶往利物浦(Liverpool),冠达海运公司(Cunard)引以为豪的路西塔尼亚号(被暱称为海上灰狗)于爱尔兰南部的老金塞尔角(Old Head of Kinsale)附近被一枚德国鱼雷击沉。

  1914年8月战争爆发时,路西塔尼亚号被移交给英国海军(Admiralty),并被送往利物浦的加拿大码头(CanadaDock),在那里配备上12门6英吋口径的炮。她是作为武装的后备巡洋舰註册为英国海军舰队成员的,而她所装备的武器重量超过了在英吉利海峡(English Channel)巡逻的皇家海军(Royal Navy)舰队。作为首任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曾参观利物浦并视察了“路西塔尼亚”号。他发表了一番将令他终身难忘的言论:“对我来说她仅仅是又一个45,000吨重的活鱼饵而已。” 1915年5月7日(星期五)下午两点十分过后,负重30,396吨的路西塔尼亚号毫无预警地被一枚鱼雷击中。她只用了20分钟左右就沉没了,1,201个男人、妇女和小孩失去了生命。在死亡的人数中,有128人是美国公民。发射鱼雷的德国潜艇U20绕著下沉的船只转了几圈,然后就逃离了现场,于5月13日回到了其位于威廉港(Wilhelmshaven)的基地。

  沉船遗址首次被发现是在1935年。1982年路西塔尼亚号的一个四叶螺旋桨被打捞了上来,现在正在利物浦阿尔伯特港(Albert Dock)的默西赛德海洋博物馆(Merseyside Maritime Museum)的码头区展出。

  如果站在中立和纯人性的角度看,“胡德”号和“俾斯麦”号的先后沉没是世界海军史上史诗般的悲剧。两艘战舰都分别是英国和德国当时最强大的战舰,它们是各自海军的荣誉与骄傲,甚至是民族战斗精神的支撑!同时,它们的毁灭都带来了舰员惊人的死亡率。两艘最强战舰在同一场生死逐杀中的相继沉没,对于不列颠和德意志民族精神上的打击都是沉重的。更重要的是,3400余个生命伴随巨舰陨灭,当时的挣扎与痛苦怎堪想象?多少位母亲与妻子又要在此后的岁月中承受思念之痛?

  大喜大悲,这或许也是战争的经久魅力所在,那么我们就再来回顾这段绚烂的悲剧……

  1941年5月,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俾斯麦”号悄悄出动了,当时德国海军赋予它的任务是:搜寻并摧毁向英国运送食物和补给的北大西洋护航舰队,以迫使英国投降。

  英国迅速接获了德军的电报,并派遣了自己最为得意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拦截“俾斯麦”编队。这样一个与对手实力相当的拦截舰队体现出英国人的中世纪骑士精神和绅士般的决斗风度。但真实的情况却是,“胡德”号舰龄太大,设备已显落后及老化;而新锐“威尔士亲王”号入役不足一年,一些设备还未来得及安装,同时训练也并不到位。

  1941年5月24日,在位于冰岛和格陵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两个编队遭遇随即展开了一场二战中著名的海战。战斗的结果是英国方面蒙受了惨重的损失--“胡德”号和它的绝大多数船员永远地消逝了,“威尔士亲王”号也带伤狼狈退出战斗。在一次剧烈的爆炸中,胡德号船体断裂成首尾两段,船尾部分立即下沉,而船首部分在飘浮了近三分钟才沉入水面以下。一艘被视为皇家海军骄傲的战舰和它的1419名水手就这样湮没在大西洋的滔滔碧波之中,只有三名非常幸运的船员获救。从胡德号沉没之日起,人们不断地争论它沉没的原因。在这些争论中,一共提出了7种对胡德号沉没的推论:

  1、 第一种是官方的解释:英国方面对胡德号沉默原因进行了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进行的时间很简短,最后的调查的最终结果于1941年6月2日提交,仅仅在胡德号沉没的8天后。第二次则进行得较为详细,这次调查组询问了89名来自诺福克号重巡洋舰、71名来自威尔士亲王号、14名来自萨福克号的目击者和两名胡德号上的幸存者。与他们一起接受质询的还有有关问题的技术专家。最后的结果于1941年9月12日公布。这两次调查的结论都是胡德号沉没是由于一到两枚15英寸炮弹穿透了船中部的甲板装甲(也可能穿透了舷侧装甲)后落入了4英寸高射炮(4/45 (10.2 cm) QF HA Mark XVI)的弹药舱,引爆了里面的弹药,高射炮弹的爆炸引爆了船尾15英寸主炮的弹药舱,后一次爆炸使胡德号沉没。

  2、 一枚15英寸炮弹击穿了胡德号的水下装甲,引爆了船尾15英寸主炮的弹药库。

  3、一枚8英寸(203cm)炮弹或15英寸炮弹引起救生艇甲板上堆放的大火,火势沿着4英寸炮弹的升降机蔓延到其弹药舱。大火引燃了其中的弹药,爆炸波及了船尾15英寸炮弹的弹药舱,这使胡德号爆炸沉没。

  4、还有一种说法,上述救生艇甲板的大火引爆了位于后部15英寸弹药舱下方的鱼雷储藏室。海军兵工厂总监斯坦利爵士(Sir Stanley Goodall ,他与A. L. Attwood早年都参加了胡德号的设计和建造)。但是这一假设与前面所述第三条都面临了一个问题,即根据来自与威尔士亲王号的目击者和来自胡德号的二等海员Tilburn(他当时正在胡德号的救生艇甲板)的证词,火势在胡德号爆炸前已经被控制,并逐渐熄灭。这样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可定在胡德号内部(或者在外部观察者无法看到的区域)还有第二场大火。但是根据胡德号幸存者的证词,在胡德号被德军火炮击中到爆炸之间的4分钟里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报告送抵它的舰桥上的指挥部。

  5、 根据日德兰海战的教训(在这次战斗中英国损失了3艘战列巡洋舰,而胡德号正是在海战当天铺设龙骨),胡德号在建造过程中原来的设计就进行了变更,其装甲防护做了相应加强。但是装甲的增加使船体受力过大,结果在丹麦海峡的战斗中,救生艇甲板上的火势引燃了鱼雷助推剂。鱼雷的火势由于温度很高,结果恶化了船体受力结构,使整个船体发生断裂。当船体断裂后,火势蔓延到弹药舱引起了爆炸。

  6、 在胡德号出发之前,它的水压弹药传送系统就出现了故障。这一系统在传送弹药桶时若使用不当就会无法工作。该系统是不是已经维修完成现在已经没办法考证。如果这一系统在战斗时还存在严重故障,或者船员在战斗的压力下操作不当,就会引起弹药桶爆炸,进而引起弹药库爆炸。

  7、 一枚15英寸炮弹击中了装甲带的倾斜部分,落入了低舱,最后在此处爆炸。爆炸的火焰由船的内部蔓延到后部弹药舱,引起了爆炸。1920年的一个实验为这个说法提供了依据。舰体倾斜装甲会使炮弹在主装甲带和防鱼雷装甲之间爆炸。就是这一理论使后续的乔治五世、狮、和前卫级战列舰放弃了倾斜装甲。

  需要指出的是,假设3、4、5都认为胡德号的沉没与欧根亲王号有关。换句话说,一艘被用来猎杀巡洋舰的巨舰,反而死于巡洋舰的手下。 纵观以上假设,那么假设1比较可信,原因如下:

  首先,胡德号上由于欧根亲王号炮击引起的火灾只是为德军的炮击提供了很好瞄准点。由于德国当时有世界上最好的光学火控系统,所以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依据该火焰为己方测距,这样他们射击的弹着点就很靠近胡德号的中部。

  其次,郫斯麦号发射过一次“半舷射”(意为该舰1/2主炮同时射击,对于郫斯麦号这一半舷射对应4门炮同时开火)。威尔士亲王号上的目击者证实在胡德号沉没前一刻,他们看到只有两到三个炮弹落下形成的水柱。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有一到两枚炮弹命中了胡德号舰体。所有的英国目击者和胡德号的幸存者都报告在水柱升起的那一刻或“紧接着”,胡德号就发生了大爆炸。在远处,郫斯麦号的炮长Adalbert Schnieder(他当时正在通过郫斯麦号的测距仪观察胡德号)也看见这次“半舷射”发射的炮弹激起的水柱和胡德号爆炸几乎同时。这一说法也被欧根亲王号舰长Brinkman和其他船员证实。

  第三,技术有经验的人指出当鱼雷失火和爆炸时会发出明亮的白色火焰,但没目击者观察到这一现象。

  最后,假设3、4都是建立在目击者看到胡德号爆炸时看到在其主桅杆附近有一大团火焰升起,这一位置正好位于鱼雷舱的上方和4英寸与15英寸弹药舱稍前。但是我们该注意到胡德号船体结构特性--弹药舱顶部的装甲较厚而它侧面的装甲则较薄。当弹药舱爆炸时冲击力和火焰会冲破较薄的一面喷出,而这一面正好位于弹药舱对应于鱼雷舱的一面。

  此外,皇家海军使用的火药很不稳定,这是一战中英国战列巡洋舰的损失巨大的根本原因。但是在一战后也未见改进。同时代美国和德国海军使用的火药就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一些。

  所以基于以上几点,最可能的情况就是郫斯麦号的炮击引发了胡德号上弹药库的连锁爆炸,最后导致胡德号沉没。

  但是如果要以上这些分析,最好的方式是对胡德号的船骸进行研究。该船骸沉没于北纬63O20,西经31O 50 的1500英尺深大西洋中。但是由于船骸分布较广,所以即使有相应技术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也会相当的费力。可能胡德号沉没的原因将会长久地争论下去。

  二战期间,德国战舰俾斯麦号被认为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海上死神,也是最安全的“永不沉没”号。满载排水量达五万吨,最高时速超过30节/小时,装载8门381毫米大炮的俾斯麦号被看作是德国海军的骄傲。她被邱吉尔形容为“一艘了不起的船只,海军舰队的杰出之作”,从船顶到船底共有17层楼高,长度相当于三个足球场。

  俾斯麦号在德国汉堡秘密建成,于1939年下水。它是希特勒极度自大的表现,是一架屠杀机器。它的身长达830英尺(约252米),几乎和泰坦尼克号相当,而且还要宽出30英尺(约9米)。它的装甲极厚,重量几乎是泰坦尼克号的两倍。尽管块头很大,但在15万马力引擎的推动下,俾斯麦号的航速可达32节(时速59.2公里)。每个炮管口径15英寸(381毫米),重25万磅,能摧毁15英里以外的船只。侧面装甲厚13英寸(约33厘米),可以抵御鱼雷和最大口径炮弹的袭击。“俾斯麦号是当时最先进的船。第一次登上俾斯麦号的时候,我想,这艘船绝对安全。没有人相信它会沉没。”幸存的“俾斯麦”号水兵这样回忆到。

  “胡德”号的轰然毁灭让在场的德国官兵惊讶而又兴奋。“小时候我们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说英国人是我们的敌人。虽然我没见过他们。胡德号沉没的时候,我们的船上欢声雷动。看着那些飘在大洋中的海员,不知他们有多少人能幸存下来。但是我们中不少人都意识到,他们像我们一样,也是人。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就成了我们的敌人。”那个早上,俾斯麦号上的卡尔和沃尔特和其他德国海军士兵感到了胜利的喜悦。他们炸沉了强大的胡德号,重创了威尔士亲王号。他们是祖国的英雄,俾斯麦号是不可战胜的。

  然而,命运没有给“俾斯麦”号官兵太久的自豪时间。胡德号沉没的消息在英国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胡德号是皇家海军的象征。这象征轻而易举就被摧毁,无疑在关键时刻对英国人的士气造成了致命的打击。首相邱吉尔深思熟虑之后,集结各处的海上力量,将矛头一起指向俾斯麦号,准备将它摧毁。包括“乔治五世”号战舰、“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在内的100余艘英国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展开了对“俾斯麦”号的围堵猎杀。

  1941年5月26日,俾斯麦号在海上遇到了风暴。它在狂暴的海洋中穿行逃脱追杀,目标是法国海岸的安全地点,但被“威尔士亲王”号打破的油管令大量油料泄漏,突出长长的尾迹指引着猎杀者的跟踪。近2,000英里的追击后,英国舰队在法国布雷斯特以西400英里处赶上了它。随即进攻开始了。5架鱼雷轰炸机穿越风暴向俾斯麦号发起猛攻,一颗鱼雷命中方向舵,俾斯麦号兜起了圈子。英军舰队围拢过来,准备实施摧毁。“我当时在无线电室,听说许多战舰开过来,我们陷入了包围之中。”1941年5月27日清晨,俾斯麦号上的德国水兵准备迎战。

  8点47分,英军海军上将约翰·托维命令罗德尼号和乔治五世号战舰向俾斯麦号开火,一时炮弹齐发。不久另外三艘战舰也加入了战斗。一发发炮弹从俾斯麦号的上层船体和海员中穿过。英军的轰炸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共向俾斯麦号投掷了2,876发炮弹。俾斯麦号上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却依然在海面上挣扎。托维命令多塞特郡号巡洋舰发射鱼雷。他们共发射了3颗,5分钟后即上午10点40分,俾斯麦号坠入了深渊。俾斯麦号上的2,085名官兵也随之湮没(平均岁数为21岁),只有115人倖存。

  61年后的2002年5月27号上午10点40分,科学探险小队乘坐凯尔迪什号俄罗斯海洋研究船来到了沉船地点。詹姆斯·柯麦隆率领的这支小队共有32人,由科学家、历史学家以及俾斯麦号幸存者组成。凯尔迪什号携带了两个深潜器:“和平1号”和“和平2号”,它们都可以潜入两万英尺(约6100米)的深水。在来到德国基尔之前,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准备。5天前,和当年的俾斯麦号一样,探险队乘坐研究船,沿基尔运河航行。

  5月28日凌晨5点45分,探险小队的两架载人探测器开始向着3英里深的海底自由下落。下降过程需要花上3个小时,自由下落16,000英尺,才能抵达海底。当年,同样的旅程,俾斯麦号只花了10分钟。在浮力和水压的作用下,俾斯麦号船尾断裂脱落,船体俯冲而下,像一颗35,000吨重的钢铁炮弹,径直冲向海洋深处。

  俾斯麦号在海底撞出一个大坑,残渣碎屑四处纷飞,形成了巨大的烟云。它撞上了海底火山的侧面,并沿着山体下滑,在海底的湿泥中拖出一道深槽。船体推挤着前方的海床,以排山倒海之势一头扎入海泥之中,沿斜坡下滑了三分之二英里。强大的海流撕落了这艘旗舰的船桥。在船体的猛推下它翻了个身,倒立起来,就像一幢4层楼高的建筑从天而降。

  詹姆斯小组根据建造设计图制作了俾斯麦号每处甲板的详细图表。德国老兵卡尔的岗位在秘密通信室:“我每天的任务就是对来自外面的任何通信和情报做多元化的分析,书写海军总部和总指挥之间的基本通信。副官的舱室在隔壁,他会口述命令和其它信息让我处理。比如希特勒5月15日登船的时候,他就告诉我希特勒将在何时、何处登船。下面的事情我们一点都不知道。我们都很天真,从来不问,他们也从来不告诉我们。”

  俾斯麦号上装备了4座口径15英寸的巨炮,由于它们完全靠重力固定,因此当战舰倾覆的时候它们沉入了海底。每座炮的长度都超过了100英尺,重量约为1,900吨。如今,舰炮沉默了,炮管成了海葵的家,防空炮仍然直指天空。

  潜水器来到了位于船尾的机库。俾斯麦号上有4架阿拉朵-196型水上飞机,能借助弹射器起飞。但打开机库的门,里面只剩飞机残骸。在大海战的前一天晚上,舰长曾想把尽可能多的情况和报告通过水上飞机送回基地,船上的人也都把便条或信件交给飞行员,希望带给自己所爱的人。可是起飞弹射器出现了没有办法解决的故障。所以最后飞行员也没有离开。海战中,机库被直接击中。

  潜水小组也看到了位于舰尾最末端的巨炮。在俾斯麦号的最后时刻,卡尔、沃尔特和海因茨就曾躲在它的后面。潜水小组看到英国战舰发出的炮弹大多数击在左舷,所以这一侧的上层甲板受损严重,火焰剥掉了漆面。

  探测器发现了一个好像是炮弹炸出来的洞。有一种穿甲弹重达一吨,飞行速度是音速的2.5倍。击中目标后,弹头刺穿装甲抛掷出致命的霰弹,并以亚音速抛出被称为“车轮”的装甲碎片。霰弹和碎片会促进穿透内层的墙壁,释放出更为致命的霰弹。在约百分之一秒后,弹头在船体内部爆炸,有巨大的杀伤力。德军和英军在当时都使用了同一类型的穿甲弹。但真的是英国人的炮火将它击沉的吗?据幸存的德国海员说,俾斯麦号是根据上面的命令自己炸沉的。他们更愿意相信,即使在最后的关头,也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战舰无法再移动,我们将战斗到最后,元首万岁。”这突然的消息震惊了所有的人。舰长林德曼的话也像宣布了死刑。船员们已准备好在黎明前做最后一战。

  研究人员希望能够通过分析战斗痕迹,解开历时60多年的谜题。他们将对俾斯麦号进行彻底的损伤检查。在船首,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弹头被发现了。最初胡德号被俾斯麦号击沉时,威尔士亲王号也遭受重创,但在绝望的反击中,炮手给了俾斯麦号关键性的一击。炮弹从左至右穿透舰首,留下一个六英尺宽的豁口。虽然被击中的位置高于吃水线,可汹涌的风暴向俾斯麦号内部灌入了大量海水。另一发炮弹击中了侧舷装甲的下方,海水灌入一个锅炉室,使船体向左倾斜了9度。这样的损伤使得当时的舰长林德曼无法再全速前进,这最终决定了俾斯麦号的命运。

  在尾舵的机房里,他们又找到了一个扭转历史的鱼雷弹洞。当时的英国飞行员中有很多之前并没有开过旗鱼飞机,也没有战斗经验。当时天很黑,天气也非常恶劣,他们用了两个小时才找到俾斯麦号,随即从左右两舷展开攻击。他们驾着又旧又慢的飞机在俾斯麦号上空飞行,对抗着防空炮火织成的密集的火力网,竭尽全力组织进攻。一次次贴着海面逼近,紧挨着甲板拉起来,穿过防空火力网,升入云层。他们尽一切可能使鱼雷攻击船体的侧面,如此无畏的攻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常罕见。

  俾斯麦号成功地躲了无数的鱼雷,只有一枚除外。这唯一的一枚鱼雷居然命中了右舷的方向舵,使俾斯麦号只能在原地打转。这是致命的一击。船员尽最大努力想做修复,可咆哮的海水一涌而入,把他们推了回来,甚至根本没办法了解损伤情况。

  俾斯麦号的指挥官卢金斯当即拍发了一封简短的电报给德国海军指挥部:“战舰无法再移动,我们将战斗到最后,元首万岁。”这突然的消息震惊了船员和船上的无线电通讯员。电报内容在船员间迅速传播。凌晨,舰长林德曼宣布船员可以到储备库里随意取个人需要的东西,他的话就像宣布了死刑。船员们在黎明前已准备好最后一战。

  破晓后,英国海军上将托维首先命令在27,000码外向俾斯麦号开火。然后他不断靠近,直到把距离拉近到3,000码。在这样的距离炮弹几乎是平射的。它们洞穿了炮塔,凿开了上层结构的装甲。显然他们要报复德国人对胡德号所做的一切。托维下令让乔治五世号尽可能靠近俾斯麦号,这样他就可以透过望远镜看到巨大的战舰遭受炮火轰击的场面。

  英国炮手的主攻目标是船桥,他们想摧毁战舰的大脑。炮火指挥官施奈德曾在指挥塔内对四门主炮发号施令。但上午9点02分,罗德尼号一发16英寸的炮弹直接命中指挥塔,撕开了甲板,炸开了14英寸厚的装甲防护门。施奈德和其他指挥官立即丧命,俾斯麦号上的火炮就此失控。

  在英国舰队向俾斯麦号发射的2,876枚炮弹中,有七百多发是可以穿透装甲的14或16英寸炮弹。下潜小组惊讶地发现,在战舰的装甲带上只有4个穿透孔。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七百发炮弹中只有4发穿透。如果是这样,沉船应该另有原因。多塞特郡号上的英国船员声称,在俾斯麦号沉没前几分钟,他们有3发鱼雷击中目标。会是鱼雷吗?

  要找到鱼雷弹孔,下潜小组必须检查更下层的船体,但遗憾地是,下层船体出现了很长的裂缝,推测是在降落到海底时受冲击而迸裂的。鱼雷的痕迹已经无从辨别。经过严密的考察和取证,下潜小组发现的所有证据都支持了德国人的说法。虽然英国海军上将托维不断要求拉近和俾斯麦号的距离,直到火炮能够成零角度平射,但由于弹道过平,没办法形成致命伤,炮弹也由于水的阻力而无法击中下层船体。炮弹炸毁了船桥,杀死了船员,但没有破坏船体的核心,并未使它沉没,只是在不断的折磨它。为了拯救自己逃出狂轰滥炸,船员们凿沉了自己的船。

  当时俾斯麦号的水手卡尔、沃尔特和海因茨知道,他们必弃船。人们慌张地拥挤着,来到左舷的甲板上。“我跑到左舷甲板上的时候,到处都是火焰和受伤的人。”海因茨在这里遇到他的一个朋友,腿被炸飞了。那个人跟他要最后一支烟,他递过去了,这是他最难忘的一幕。

  海因茨继续向船尾跑去,和其他20几个幸存者一起穿上救生衣,然后他喊了最后一句口号:德国人民和祖国万岁,随后他们就从甲板上滑进了水里。最初大家都围在他的身边,然后就各自散开了。就像海面上起起伏伏的木塞子。一千多人在冰冷的海水中丧生。

  “在英国战舰多塞特郡号上,我们明白了,他们也能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得到了最好的待遇,那是你对待朋友,而不是敌人的方式。我们再次向那些失去生命的,那些永远无法回家的人们致敬。60多年来,他们的灵魂沉积在深深的海底,在这里的宁静中安息。战友们,你们没有被忘却,我们会记住你们,即使是在和平年代。”

  “我希望战争永远消失,”一位在英军的炮火中幸存下来的德国老兵曾经感慨地说,“对我来讲,俾斯麦号就是死神的象征。”

  61年后,几位幸存下来的二战老兵又聚在一起。是时间,使他们化敌为友。提起当年的那段往事,这些髦耋老人唏嘘不已。

  伟大的战舰逝去了,更可怕的武器取代了它们。俾斯麦号现在成为了海洋动物的家园,静静地守卫着海底世界。对这个世界曾经发生的疯狂,它将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

  1945年夏天一个晚上,美国刚执行完绝密运输任务的重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在太平洋被日潜艇击中沉没,造成了美国乃至世界海军史上罕见的悲剧和冤案。没有人明白,为什么美国海军最高指挥部始终知道这艘巡洋舰正驶入危境,却从未向舰长发出过警告。

  这是1945年一个夏天晚上发生在太平洋上的故事。直到55年后,这一个故事才接近尾声。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上载有近1200名官兵。1945年7月16日,这艘巡洋舰从旧金山起航。舰上载有的秘密货物连舰长也不知为何物。装在一个重铅气缸中的货物是铀235,是具有前所未有爆炸力的两枚炸弹的重要成分。正是这两枚炸弹在此后不久落在了日本的两座城市广岛和长崎,并改变了世界格局。

  在把货物卸到西太平洋的提尼安岛之后,这艘巡洋舰继续驶往关岛。从那里,它穿过菲律宾海,前往海军在菲律宾群岛上建造的基地莱特。但它未到达那里途中就发生了美国海军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海上灾难。尽管这艘巡洋舰没有潜艇探测装备,舰长查尔斯.巴特勒.麦克沃伊提出的让驱逐舰护送的要求仍遭到拒绝。上头告诉他,敌人潜艇实际上不会在沿途对巡洋舰构成威胁。为了以防万一,上司下令他根据可见度和天气按自己的意愿让巡洋舰成之字形曲折前行。

  就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驶离美国本土,踏上运送将给日本城市带来毁灭性灾难的的当天,即1945年7月16日,一支专门在水下巡逻的日本潜艇编队也离开了九州岛西南角日本最大的海军基地——吴港码头。这支号称“多门”大队多门是日本的四大佛神之一,专门保护日本免受敌人的侵害的日本水下武装巡逻队由6艘刚刚服役10个月的新式潜艇组成。这种潜艇与当时世界各国的同类潜艇相比,具有艇体大、航速快、装备好、攻击力强等特点,艇上装备的两台柴油发动机使潜艇的水面航速达到了18节,每艘潜艇能携带6枚巨大的“凯特”式鱼雷。

  7月29日深夜,天空云层密布,站在舰上一端几乎看不到另一端。巡洋舰停止成之字形前进。在上床睡觉之前,麦克沃伊留下话来,如果天气好转,就恢复曲折前行。午夜时分,云层突然散开,月亮探出头来。就在这一时刻,日本为数不多的仍在行动的潜艇之一1-58露出水面,发现了巡洋舰的位置。日本潜艇在距该舰3200米处在15秒内连续向其发射了5 枚装有磁性雷头和1枚装有惯性雷头的鱼雷,其中一枚击中“印”舰舰首右舷,一枚击中舰桥右侧,并引发了猛烈爆炸。瞬间,海水从舰桥、舰首的右舷大量涌入舰体。军舰内,火团与混合在一起的水汽和烟雾从甲板上的烟囱中喷射出去,形成了可怕的巨型火球,立即吞没了军舰的前半部分。几秒钟之后,火球熄灭了,军舰也平稳下来。但此时整个军舰已经断电,失去了通信联络,舰体上还留下了两个大洞,海水汹涌而入。

  此时,舰上的官兵倒是并没有太慌乱,所有火炮都奉命装上了炮弹,并被告知能自行在海面寻找目标开火,但狡猾的日本潜艇早已溜之大吉,所以美舰一炮未发。舰上的总值日官也冷静地命令关闭庞大的发动机组,由于通信中断,命令未能传达到位,“印”舰仍以17节的速度前进,结果是导致舰体不可避免地迅速下沉。

  副舰长、总值日官、负责维修的军官不约而同地来到了麦克维上校的面前,他们不得不痛苦地向舰长报告:军舰已没有希望了,只有弃舰一条出路。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更大的人员损失,麦克维被迫下令弃舰。15分钟后, 万吨级重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就被无边的大海吞没了。

  大约300人与舰同沉。还有大约900人——其中许多赤身裸体或者仅穿着内衣内裤——设法穿上救生衣,跳进大海。包括舰长麦克沃伊在内的其他人上了几艘橡皮艇。到了早上,他们满心认为自身将马上获救。但一天过去了,然后是第二天,第三天。他们的木棉救生衣使他们能在海上漂流48小时。他们必把下颚抬高,以便保持呼吸。毒辣辣的太阳无情地照在他们被石油和盐水侵蚀而溃烂的脸上。大量的鲨鱼在周围出没,鳍若隐若现,尖叫声不绝于耳。

  未落入鲨鱼之口的船员们一无遮挡地漂流在海面上,赤道地区强烈的阳光使大多数人都患上了很严重的惧光症:睁不开眼,疼痛难忍。淡水非常稀少,许多人口渴难忍,只得饮用海水,因为这样变得神志不清,最终昏迷并沉入大海。在这美国海军史最悲惨、最黑暗的四天四夜中,曾有十多架飞机从幸存者头上飞过,他们想尽了用反光镜反光、击起水花、挥舞衣物、发射信号弹等办法,想引起飞机上人员的注意,可是命运之神似乎跟他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就没有一个人发现海面上这么多人。就在他们已彻底失去了信心,准备葬身大海的时候,一架执行搜寻搜寻日本潜艇任务的美军双引擎轰炸机顺着“印”舰留下的、蔓延长达5千米的油迹发现了海面上的人们。并没有接到过友军舰艇被击沉消息的飞行员无法分辨他们是什么身份,便将这一情况层层上报。最初,海军高层将这些人当成了前不久刚在这一海域被击沉的日本潜艇上的幸存者,所以没有立即采取行动。后来,轰炸机上的人员又发了一个电报,称发现了150名左右的幸存者,这一下子他们才急了——因为任何潜艇上也不可能超过150人;此时他们才想到可能是一艘美国军舰被击沉了,太平洋舰队立即开始检查是不是有失踪的军舰,并同时派出就近的水上飞机前往救援。首架救援飞机在傍晚前才赶到,它救起了30多人。在此之后,随着不断有飞机、救护船赶来,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一次救援活动也拉开了帷幕。附近所有的舰艇都中止了正常行动,赶往失事海域,整个搜索行动共持续了6天,在“印”舰900名逃生的船员中,只有320人获救,其中还有4人在几天后身亡。

  到这场大规模的营救行动结束时,近1/4船员——317人——幸存下来。美国海军在日本投降的同一天宣布“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失事沉没,这条消息没有成为标题新闻。但传媒开始提出疑问。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海军的回答是把舰长麦克沃伊送上军事法庭。他的罪名是在这一个国家参战期间使这艘巡洋舰“承冒风险”。为什么所有船员在海洋中求救无门的问题没有正真获得回答。到这样一个时间段,整件事似乎已经了结。但这一个故事远远没结束。1958年,编辑理查得.纽科姆写了一部关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灾难以及接下来麦克沃伊在军事法庭接受审判的畅销书,题为《弃船!》。

  幸存者经受了如此难以言表的苦难煎熬,以至于他们不愿把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告诉他们的家人和朋友,甚至不愿与其他生还者共同追忆。但纽科姆却得到了第一手资料,这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他本人曾是海军记者。他的著作的出版对这些人来说是一种解脱,并导致他们在1960年第一次重新聚首。这艘巡洋舰上的海军陆战队员贾尔斯.麦科伊在接受《》的一名记者正常采访时说:“我是在那本书出版之后才有了聚会的念头的。”

  船员约翰.布拉德现在可以畅所欲言了。他回忆道:“有人大叫道:‘鲨鱼!’我们看见了鲨鱼鳍在朝我们逼近……我亲眼看见有个人掉了队,被鲨鱼咬死了。”

  舰长迈克.库里拉回忆道:“暴晒和缺水比鲨鱼更糟糕。我们的身上起了疱。白天时,我们被烈日烘烤,祈祷黑夜快快来临。到了夜间,我们在冰冷的海水里冻得直哆嗦,又渴望太阳早早现身。如果你放弃了,你就死定了。一个家伙对我说:‘我们会再相见的。’但后来他游走了,我再也没见过他。”

  大型巡洋舰被击沉、近千人丧生,这场悲剧是必须有个说法的,否则也无法向国人交待。因此,舰长麦克维上校成了整个事件的替罪羊,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而出庭作证证明他罪名成立的竟是被专门从日本接来的、击沉了“印”舰的日本海军I-58号潜艇艇长桥本以行经过13天审判,军事法庭确认麦克维上校对“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的沉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鉴于他在二战中成绩出色,司法人员一致建议,给予宽大处理,予以释放并恢复其工作。事后,他被调往新奥尔良市,任第8海军工区司令部参谋长和海湾海疆司令。1949年7月30日,他以少将军衔退出现役。舰长麦克沃伊不愿意出席第一次聚会。由于他在军事法庭上受到的指控,他经常收到死难者家属寄给他的诅咒信,骂他是杀人凶手。他不知道他在聚会上会受到什么冷遇。出乎他的意料,那些生还者热烈拥抱他,向他敬礼,告诉他作为他的手下是多么自豪。但就连这也不足以支撑他的意念。1968年,当麦克沃伊打开另一封诅咒信时,他的精神崩溃,自杀身亡。

  在第一次聚会上,人们开始为恢复麦克沃伊的名声而作出努力,理由是他不公正地成为替罪羊。但直到80年代初期,销密文件才透露海军最高指挥部知道就在“印”舰被事发的前3天,美国海军的“山洼”号驱逐舰在该海域遭到“多门”大队中编号为I-53号潜艇的水下伏击,威力强大的“凯特”鱼雷将该驱逐舰一下子炸成了两截,美国海军119人阵亡。然而,日本潜艇在这一海域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引起美军各级指挥官的格外的重视,甚至在发给“印”舰的敌情简报中竟漏掉了“山洼”号被击沉的情况。更令人痛心的是就在“印”舰从关岛启程后约7小时,一艘美国商船曾从太平洋连续三次发出明码电报,称其发现潜望镜,并受到来自水下的攻击。美国海军立即派出驱逐舰、飞机前往搜索,虽然没有收获,但他们确定了这一海域肯定有日本潜艇出没。可是,骄傲轻敌的指挥机关既没有通知“印”舰改变航线,也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甚至都没向“印”舰通报这一情况。而实际上“多门”大队指挥者——经验比较丰富的潜艇指挥官桥本以行海军少佐正亲自率I-58号潜艇耐心地潜伏在关岛至莱特岛之间的东西向航线上,等待着一无所知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送上门来。

  然后,在1996年,局势出现另外一个戏剧性的转折点。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一位名叫亨特.斯科特的学生看了电影《大白鲨》。在片中,一个人物回忆了鲨鱼是如何袭击失事巡洋舰上的舰员的。斯科特决定进一步调查这场悲剧。利用在《弃船!》一书出版后列出的幸存者名单,他得知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他们的舰长蒙受了极大的不白之冤。

  年轻的斯科特也得知至少三处海军驻地收到了SOS求救信号,但他们要么没有在意,要么认为这是日本人要的花招。到了1999年,斯科特的研究结果以及与许多生还者的谈话内容在全国再次掀起轩然,为麦克沃伊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2000年年初,在世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上的幸存者们召开集会,强烈要求重新调查半个世纪前的这桩悬案,还其舰长以清白。在他们的努力下,美国海军再一次展开了认真的调查工作,最终确认麦克维舰长无罪,为其,众议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一项决议,称对麦克沃伊的指控“从道德上而言是不成立的”,对他的定罪属于“审理不公,导致他不公正地蒙受耻辱,并且毁了他的行伍生涯”。参议院通过的决议的口气没那么严厉。决议规定麦克沃伊“不应受到惩处”,但没说有什么不公正行为。如今,麦克维舰长终于洗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冤屈安眠于地下了。可是,那些因为指挥机关大意而无谓地长眠于海底的“印”舰船员又向谁讨还公道呢?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1932-1945)]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是被日本潜艇击沉的最后一艘大型军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1932年建成,1933年编入海军服役,排水量9800吨,航速32节,装备9门203毫米舰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罗斯福总统和高级军政要员多次乘该舰视察和出访。珍珠港事件后,该舰加入太平洋舰队参战。二战后期,作为美国海军名将斯普鲁恩斯将军率领的第5舰队旗舰参加过许多重要海战,如马里亚纳群岛登陆战、袭击日本本土、硫黄岛登陆战役、冲绳岛战役。1945年3月31日,“印第安纳波利斯”舰遭遇日本“神风”特攻自杀飞机的攻击,舰体被炸开两个大洞,迫使斯普鲁恩斯将军不得不将“新墨西哥”号战列舰改为舰队旗舰。1945年7月,该舰完成运送的任务。7月30日晨,被日本I-58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800多名舰员死亡。

  海难的沉痛之处不仅在于其巨大的损失,也在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所面临死亡方式的极端恐怖性。也正是个体相对于海洋的渺小、无力以及人类的征服、探求欲望促进了航海器具的发生、发展。而随技术的进步,近现代以来绝大多数的海难事故都与人类自身有关,这提醒人类,在我们挑战自然的旅程中,更需要面对来自我们自身的挑战。

  完成换届更名!“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资源开发分会”更名为“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分会”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展现新作为——习在山东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

  经略海洋,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习视察山东时的重要讲话激励青岛海洋工作者矢志不渝向海图强

  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对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华诞表示祝贺!庆祝海大百年华诞海洋发展学术周系列活动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