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联系我们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点击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财政预算报告是每年人大会大家普遍关注的重点。今天,我们邀请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胡静林作客中国政府网,就2008年财政预算报告的有关问题与网友进行在线访谈。欢迎您,胡主任。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特别高兴利用中国政府网这样的平台与大家沟通交流,回答网友提问。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财政预算报告为更多人所了解,有利于大家从财政预算安排的“数里行间”读出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导向和支持重点,明白国家的钱是怎么用的、国家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接受人民监督,推动工作开展。
每个人的家都是一个小的家庭,国家其实就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家庭,每个家庭要过好日子也都要记账,要对自己的柴米油盐、教育、医疗支出算一笔账,要安排好。这时候就要有一个记录和安排收支的账薄,其实国家的日子也是一个道理。
因此,预算报告和草案就是记录国家的钱是怎么来的、怎么用的、下一年的收入和支出是怎么安排的这么一个账薄,通俗地讲就是国家的一个账薄,只不过国家的这个账本更复杂,我们的收入有税收,我们的税种又有20多种,还有非税收入。我们的支出更为复杂,支出的科目更多,有国防、教育、卫生、农业,还有一个中央和地方的收支关系,地方四级政府之间也有收支关系,这就显得更复杂,也就不太那么容易读懂了。
国家的账薄,也就是预算报告和草案,经过人大审议通过后就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有强制性,必须严格执行。
为了更好地使我们的报告能被大家所读懂,也便于审议,今年我们在报告的形式和内容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一些努力。大多数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报告和草案中既有对财政收支情况的整体说明,首先让代表、老百姓知道国家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要用到啥地方去,同时,也把代表和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比如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民生方面的支出情况作为重点进行介绍。
二是文字与数字、图表有机结合。预算报告实际上就是报账,报账就必须要有数字,数字里面其实就是包含着政策的,是在体现政策,因此文字和数字要结合好。今年为了更好地让代表们读懂这份报告,我们特别增加了很多的附图、附表,以便更直观、更形象地把政策解说好,文字、数字、图、表这几者相辅相成、相互对照、相互佐证、便于理解。
三是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专业问题。预算报告相对来说比较专业,财经术语多,容易专业化、术语化,为便于人大代表审议,也为了让老百姓看懂,我们在起草报告的时候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专业的问题。比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这个字面上一般老百姓很难理解这里面到底是做哪些事,所以我们在报告中把这个改革的内容说出来了,就是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简单的说,主要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两免一补”,这样说出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此外,我们对一些不可避免需要用的专业术语也专门增加了名词解释,这些名词解释我们也会尽量通俗化。
这次的报告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第一次把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三农”支出单独作了反映。“三农”支出并不是单独的政府支出科目,而是分散在各个科目当中,而社会上对“三农”问题又很关注,大家就希望能清楚地知道用在“三农”方面的支出总量是多少。为便于审议我们没拘泥于现有的科目设置,把包含在比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教育、社保等所有用在“三农”方面的资金都专门进行了统计,集中反映了“三农”的支出。
我也参加了几个代表团的解说工作,从我接触到的情况去看,代表对今年预算报告的变化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我们今年的报告和以往相比有一些进步,能够更容易看懂。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以后还会继续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我们注意到,去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30%以上,而GDP只增长11.4%,为何会出现财政收入超GDP增长的现象?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否有偏高的现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国家的经济持续迅速增加的基础上,2007年全国财政又迎来了快速地增长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速超过了30%,大概是32%这样一个数字。去年我们全国一个月的财政收入,就比1993年一年的财政收入还多。
从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基本形成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说几组数字: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时候全国财政收入是5千亿元,从1994年的5千亿元到1999年超过1万亿元只用了五年的时间;从1999年的1万亿元到2003年的超过2万亿元用了四年时间;从2003年的2万亿元到2005年的3万亿元用了两年的时间;从2005年的3万亿元到2006年的近4万亿元用了一年的时间。而从去年,我们一年就增加了1万多亿。可见我们的祖国的财力确实不断壮大,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慢慢地加强的体现。
需要说明的是,为促进企业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实际上出台了很多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调整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费用减除标准等。那为什么增速这么快呢?这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我们也在总结财政收入为什么超GDP增长,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收入结构的差异和变化。GDP是由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组成的,二、三产业增加值要高于GDP的增长,而财政收入主要是由二十几种税收和非税收入组成,它大多数来源于于二、三产业。这里我也有一组数字,2002年的时候二、三产业加起来大概是81.6,2007年的时候二、三产业加起来是88.3。也就是说,相同的GDP,如果二、三产业比重高,实际上它的税收贡献是大的。比如第一产业的GDP高,但是第一产业是农业,没有过多的税,应该说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的效益也在逐步的提升,使得与财政收入中主体税种关联度大的经济指标,如工商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司实现利润等增长均大大超过同期GDP的增长,相应带动了增值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的增长,直接促使财政收入超GDP增长。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是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的差异。财政收入增长率按现价计算,而GDP增长率按不变价核算。比如2007年的GDP我们统计是24.6万亿,比上年增长11.4%,但是如果按现价计算实际上增长17%,因而与财政收入增幅的差距就会缩小5.6个百分点。
三是政策性以及特殊因素。比如2007年铁道运输企业一次性上交国有资产收入,包括因为股市活跃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的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带来的收入增长也比较多,还有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减少退税相应增加收入等因素,合计形成增收3000多亿元。
四是加强收入征管,我们这些年来收入征管的水平也在逐步的提升,尤其这几年,随着金税工程的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也在逐步的提升,对税收收入的迅速增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概是20.8%,其中税收收入要占到18.5%,同其他几个国家相比还是偏低的,但有的人觉得,如果加上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还有一些收费(包括一些没办法统计的、不合理的乱收费),政府集中的收入占GDP的比例就不低了,因此建议要实施减税政策。
对此我想说明两点:一是不同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公民的福利保障水平不一样,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多高为合理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很难比较高低。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高。
二是财政收入既有量的问题,又有质的问题。税收是政府筹集财政收入最规范的形式,也能统筹安排用于民生的最主要的资产金额来源,非税收入很多是专款专用,很多是搞项目,其中还有一些甚至是不合法的乱收费,很难被统筹用于安排民生。所以有些地方财政收入看上去很多,但由于非税收入占的比重很大,真正能用来改善民生的收入不多。
这种观点反映了我国目前确实存在着费挤税的现象。但是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实行减税,就会使得我们本来就偏低的用于改善民生的税收收入所占比例更低。因此,我们大家都认为正确的方向就该按照强化税收、清理收费的思路,正税清费,坚决清理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基金,更好地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的质量,提高财政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2007年中央财政超收较多,我对超收部分的使用和管理十分关注。请问:中央财政超收收入大多数都用在哪几个方面?财政部将如何加强对超收收入使用的管理?
首先,我想向大家简要解释增收和超收的概念。我不知道你清楚不清楚这个概念吗?
增收是指当年财政收入比上年财政收入的增加额,超收是指财政收入执行数超过年初预算的数额。
2007年中央财政超收(超过预算)4168亿元,根本原因是:国民经济实际上涨的速度高于预期目标,特别是与税收直接相关的工商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司实现利润等实际增长大大高于预期目标,相应的税收实际收入也高于预算数。
年度预算执行中国家根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需要出台一些新政策,带来收入增加,税收征管加强,征收率进一步提升也是一个原因。2007年中央财政超收,除依法增加有关支出外,大多数都用在改善民生,建立机制和制度。如增加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667亿元,增加教育支出210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313亿元等。
由于超收收入一般要到年底才能准确预计,相应的超收收入安排的项目和资金拨付时间紧,既不利于预算执行,也不利于人大监督。因此,要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改进超收收入的使用办法。 一是在年初就要打足做准预算,执行中不再追加支出。
二是从2008年起,年度执行中如有超收,原则上都列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转到以后年度经过预算安排使用。这样做有利于规范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约束力;有利于提高预算的透明度,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超收收入安排的监督。三是中央预算执行中需要动用超收收入追加预算时,应当编制超收收入使用方案,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作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
我了解到2008年我国宏观调控取向有所变化,货币政策将由稳健转为从紧,而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何需要做这样的调整呢?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中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但二者在作用机制、调节领域、作用对象、效应速度等方面各有不同,在宏观调控中作用各有侧重。一般而言,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功能,特别是通过发挥其目标定位准、针对性强、作用直接有效的优势,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实施“点调控”,可以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货币政策在调节社会供求总量方面具备极其重大作用。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应该要依据经济运行的详细情况,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通货膨胀苗头、且结构需要逐步优化,因此我们觉得能够使用稳健的财政政策优化经济结构,同时实施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可能加剧的通货膨胀的趋势。
2008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并与从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不确定性也显著增大,如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增大,国际石油和粮食价格持续走高。
从国内来看,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短期内驱动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动力依然强劲,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同时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固定资产投资提高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虽有所控制,但没有正真获得根本解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大,经济稳步的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危险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领域的发展还跟不上,如节能减排的形势还很严峻,农业基础还很薄弱,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也亟待加强。
总的来看,当前经济运行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压力依然偏大,一定要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加大调控力度,将经济稳步的增长速度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以内;另一方面,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尤其要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需要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点调控”的作用,继续给予支持。因此,2008年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并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两个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努力做到防止经济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老家在农村,这几年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等政策,给农民送了许多“红包”。老家朋友高兴地说:“现在是种粮不交税、上学还免费、看病不太贵。”请问今年财政预算报告中还会给农民哪些惊喜?
最近这几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三农”投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时期。近几年,中央财政每年都以几百亿的增量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过去五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1.6万亿元。
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大幅度的增加,合计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增长30.3%。我们先说说种粮农民,现在农民种粮不仅不交税了,还给补贴,而且补贴的力度慢慢的变大。现在对农民的补贴项目主要有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补贴政策对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多调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这四项补贴合计743.7亿元,实际上2003年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只有130多亿元。
同时我们还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2008年将适当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其中小麦每斤提高3分钱,稻谷每斤提高4到5分钱。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在2008年安排165亿元,而2005年开始实施这一政策时只有55亿元。鼓励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是这一届政府宏观调控的一大亮点,我国粮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少有的连续四年丰收,原来都是叫“两丰、两欠、一贫”,我觉得财政政策是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政策。
概括地说,这三项政策中最低收购价政策实际上就是政府兜底,它消除了农民卖粮的风险;给种粮农民的四项补贴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产粮大县的奖励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因此,这些政策加起来也是保证粮食连续四年丰收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如果这些政策不变并且再有一些强化的话,我觉得我们的祖国的粮食生产还会持续、稳定地增长。
再说一下孩子上学方面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们成长最关键的时候,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从这几年来,尤其是去年,我们全方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补助标准,中央财政支出364.8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支出323亿元,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困难家庭寄宿生受益。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安排570.4亿元,增加205.6亿元。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进一步提升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测算单价标准,并对高寒等地区给予特殊照顾,以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教师的教学环境。
看病问题也一直是农民朋友担心的问题,小病忍着、大病扛着,农民现在的生活虽有改善,但是一些刚脱贫的群众还很脆弱,只要一有病往往有些刚生活好起来的家庭又返贫了,所以要真让农民的生活有所提高就必须要解决看病就医的问题。这几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财政补助、集体扶持和农民个人缴费等渠道筹集资金,主要对农民住院及大病医疗费用给予补偿,农民看病有了一定的保障。
2007年中央财政补助114亿元,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2008年将全方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用两年的时间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8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0元提高到40元,为此中央财政安排253亿元予以支持。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随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财政支农、惠农、强农的力度必将逐渐增强,农民必将慢慢的变多地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成果。
近几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作为一名基层财政干部,我们感觉本地区财力还是相当紧张。中央财政是不是拿走了太多收入?
虽然近几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中央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没有过大的变化,中央本级支出也就是用于中央政府本级事务的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总体上是下降的。
2007年,中央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4.1%,而中央本级支出仅为1.1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3.1%,与2002年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中央财政通过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方式将中央本级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补助地方财政。2007年,地方本级支出的36.7%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其中中西部地区本级支出的54.1%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因此,尽管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多了,但中央自己用的少了,给地方的钱更多了。
县乡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最直接提供者。提高县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公共财政的发展趋势。近几年,中央财政一方面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补助地方财力,另一方面实施了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为目标的“三奖一补”政策、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财力向基层倾斜,县级财力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县乡财政运行渐趋稳定,政策出台时确定的791个财政困难县已基本解困。
2008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其中安排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8467.02亿元,增加1374.17亿元,增长19.4%,比中央本级支出增幅高出4个百分点。加大对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的支持力度,鼓励这些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逐步化解历史积累的社会问题。另外,我们还将继续加大“三奖一补”的力度,今年安排的资金是440亿元,提高基层财政的保障水平。
实际上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今天在网上也看到有很多人(可能是中西部地区的人)提出,希望把增值税的75%是否能调到65%。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为什么呢?现在中央的收入主要是来自东部地区,如果线%,中央财政集中的收入自然就低了,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地区的财力也就弱了,实际上最后中西部地区得到的实惠反而可能少了。中央财政并不是造币机,它的收入也是有来源的。
今年我国南方部分省市出现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请问中央财政在支持抗冰救灾和恢复重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今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灾区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财政部门立即行动起来,把支持抗灾救灾作为当时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加强资金保障,研究制订有关政策,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一是增加了支持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抗灾救灾战役一打响,我们就紧急地安排了资金,支持保障猪肉、粮、食用油、燃油等重要商品的市场供应,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随着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由应急抢险抗灾转入全面恢复重建,财政部门又会同有关部门,千方百计筹措救灾重建资金,在继续做好受灾群众生活安排和市场物资供应保障基础上,重点支持恢复农业生产及倒塌损坏民房和教育、广播电视、卫生等基础设施修复。全国财政已安排各项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555.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通过经常性预算和基金预算等综合安排了275.43亿元,地方财政安排了279.77亿元。
二是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及时拨付或预拨相关资金,满足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的需要。三是出台了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比如,对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取得的所得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或个人获得的灾害财政补助免征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对电网、电信等企业实施有关税收支持政策。另外还对鲜活农产品销售环节的集贸市场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阶段性减半征收等。
下一阶段,财政部门将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全力支持恢复基础设施、恢复农业生产、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慢慢的变大,怎么管好这么多钱,用出效益,大家都很关心。财政部对此有何考虑?
财政支出的规模慢慢的变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依法理财、科学管理。实际上,管理的过程也是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如果管理不到位,政策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使政策发生扭曲,有可能产生负作用。
一是依法理财。要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完善财政法规体系,加强财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所有事情都要纳入法律框架下办理,严格法制约束。
二是科学理财。尽量做到所有支出都有科学的程序和流程,让每一笔资金在管理系统里留下轨迹,尤其是要通过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切实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程度。如在预算编制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推进基本支出定员定额试点,推进项目库滚动管理,细化部门预算管理,每个部门都有一本明细账。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使财政资金拨付由中转为直达,减少中间环节。
三是民主理财。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通过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让政策受益者来评估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同时,也要继续推进政务公开,要努力提高财政透明度,落实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对财政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尤其是要自觉地接受人大和人大代表,包括审计部门的监督,更好地做好财政工作。
2008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在上一年增长76%的基础上,又大幅度增长45.1%,总计达1561.76亿元。前几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目前已经全面实现。今年我们将从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现全面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另外,我们将支持全面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好助学金、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不能让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读不起书、上不了学。
党的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镇和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请问2008年中央财政对支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哪些具体政策?
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对于促进消费,转变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包括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都很重要。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增长24.2%。这些钱主要花在以下方面:一是提高低保标准。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30元提高到50元,中央财政补助比例由1/3提高到70%。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2007年财政补助标准月人均提高30元的基础上再提高一倍。
二是提高养老金水平。安排1263亿元,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继续提升公司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从2008年1月1日起按月人均100元的水平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科学技术人员和退休早、基本养老金相对偏低的人员等再适当提高调整水平,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予以适当支持。三是支持促进就业。积极落实好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财税政策措施,努力扩大就业。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仅要增加医疗卫生投入,更要有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只有制度和机制设计得对,财政的投入才会有好的效果。最近几年是中国财政卫生投入最多、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2007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97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98倍,五年年均增长24.4%。中央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664.31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7.71倍,五年年均增长79.6%。
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大多数都用在以下方面:一是支持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对农民,我们主要是支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城市非从业居民,主要是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二是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近几年,我们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扩大免疫规划、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等方面。三是支持社区卫生工作。中央财政从2007年起对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助。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同比增长25.2%,大多数都用在支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方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紧紧围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这一中心,立足于“增加卫生投入”和“深化卫生改革”这两个基本点,以投入促进改革,重点支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生产流通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近几年,财政加大了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也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但总觉得水平低,不解渴,对此您如何看待?
建立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基础要求。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建立起一个成熟的福利保障体系,已走过了上百年,目前仍在继续完善。我们的福利保障体系建设尽管起步晚,但步伐快,在一些方面用了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很久才完成的目标。如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试点到现在全方面实行,只用了5年时间。这方面,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当然,我也和大家一样,期望有更好的、更高的保障水平。但是,我们现在处于并将一直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水平还不高,虽然这些年经济发展比较快,总量慢慢的变大,但是用精彩的“乘除法”来算账,再大的财政收入总量,用十三亿人口一除,还是很低;再小的补助,拿十三亿人口一乘,就变成天文数字。与此相适应,我们现在的福利保障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与民生相关的制度还处于初建阶段,首先是解决“有”和“无”的问题,再逐步解决水平提升问题。因此,必须立足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走“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道路,循序渐进。我相信,随国家经济发展和财力不断壮大,财政支持民生的力度也会不断加大,福利保障的水平必将日益提高,老百姓分享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也会慢慢的多。
现在财政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工作做得挺好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支出关注民生,给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支持民生的政策出台,让大家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我想这位网友说出了大家的共同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这次访谈就要结束了,感谢胡主任给大家解答了这么多问题,也感谢广大网民的热心参与。
今天我们作了很好的交流,有些问题对我们是一种启发,更是一种鞭策,激励我们今后将工作做得更好。政以财立,国以财兴。国家的日子,说到底就是老百姓的日子。我们始终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咱们国家的大日子还是每家每户的小日子,都会越过越富裕,越过越舒心,越过越红火!